在日常传讯息时,你是否习惯插入表情符号或颜文字来增加聊天的趣味性呢?如果发送对象是同一年代的朋友,这样的交流方式通常无伤大雅。
然而,当对方比你年长或者年幼一轮以上时,这些符号却可能因为世代间的不同文化认知而引发误解。
前段时间,日本通过一项媒体调查揭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大拇指朝上的『赞』 」、「笑脸」以及『冒汗苦笑』 等表情已经被年轻人所摒弃——它们不仅被视作过时的象征,甚至可能让收到这些符号的人感到不适。
对于中年族群来说,这种现象完全难以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年轻人是如何看待这些经典表情符号的吧!
「『赞』,Z世代最无法接受的表情!」
日本电视台的晨间节目《スッキリ》 ,最近在探讨年轻人使用表情符号和颜文字的习惯时援引了英国《每日邮报》的一项调查,调查中提到,「赞」 这个常见的表情早已被 Z 世代淘汰。为了了解这个现象,该节目还走上街头,采访了日本的年轻人,看看他们对「赞」 的态度。
一位十几岁的受访者直接表示:「我们绝对不会用『赞』。」
另一位补充道:「看到这个符号,我只会觉得这是中老年人专属!」
还有人解释说:「如果想表达认可,用『OK手势』会自然轻松得多。」
甚至有人认为:「『赞』看起来过分正式且沉重,让人觉得压迫感满满。」
而年龄稍长一些的二十几岁受访者也不留情面地评价道:「谁还会用『赞』啊,真的太过时了(笑)!」
另有人补充说:「这样的表情根本无法融入日常聊天,显得僵硬生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年以上的人群却对「赞」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一位六十多岁的男性表示:「我很常用『赞』来表达‘我知道了’。」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使用「OK手势」时,他选择了更具体的解释:「用『赞』反而能更有力地传递赞赏的程度。」
而四十多岁的人则更注重效率:「在别人向我提到某件事情时,我会立刻发一个『赞』来表示支持,然后再补充具体的想法或理由。」
通过上述街访可以看出,年长一代依旧喜爱并大量使用「赞」,而年轻人却早已将其列入“绝缘清单”。这种代际差异凸显了沟通方式上的隔阂。
除了「赞」,「笑脸」和「冒汗苦笑」这两个表情符号同样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冷落。
首先来看「笑脸」。许多年轻受访者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这种表情让我觉得很怪异,好像只有大叔才会用。」
「感觉很可怕……完全摸不准他到底是友好还是带有恶意。」
「虽然它的确是个笑脸,但总让人觉得眼神未免太冷漠了吧,完全不像在笑!」
更有甚者指出:「这个表情会让我困惑——到底该不该把它视作单纯的微笑?」
而中年以上的群体,对这些年轻人表达的“恐惧感”无疑感到费解。
一位六十多岁的受访者表示:「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单纯的笑容而已啊,哪来的可怕呢?」
还有人更直接地反问道:「这怎么可能吓人?」
至于「冒汗苦笑」,调查中许多年轻群体同样给出了负面评价:
「这表情会让我感到压力山大!」
「它根本没在笑,反而像是在酝酿什么阴谋。」
甚至有人直言:「不管再怎么解释,它就是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氛围。」
一位三十几岁的受访者更爆料称:「我有一次发了这个表情给熟人,结果被吐槽说很像个油腻的大叔。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用了。」
如果无法使用「赞」、「笑脸」和「冒汗苦笑」这些符号,但又想表达类似的意思,那有哪些替代方案呢?节目最终给出了建议,称以下三种图案可能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 更简洁生动的表情符号。
- 清晰明确、符合现代审美的表情状态。
- 使用更符合实际对话情景的新表情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表情符号的态度也显示了他们对沟通语境的关注:他们更喜欢那些传达情感明确,同时不会带有尴尬或不适意味的符号。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革新,经典符号如「赞」是否也会被替代,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答案或许需要时间来揭晓。
但这场关于表情符号的“代沟”讨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日常交流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符号,也可能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代际差异。
未来的沟通方式或许会更加多元,但终究还是应该以“传递善意”为核心思想。朋友圈中「点赞」的习惯,是否也要迎接一场变革呢?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