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推理小说的世界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一边享受作者设置的精妙谜题,一边与故事中的角色共同拨开迷雾探寻真相。然而,你是否曾在阅读推理小说时,感到作者过分追求谜题的复杂性,反而忽略了角色的情感细腻?导致这些角色看起来空洞单薄,甚至像谜题牵线的傀儡,仅仅是舞台道具?
最近一则日本网友的发现,就揭示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某部推理小说因角色塑造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引发了热议。那么,专注于谜题真的是一种错误吗?从这个意义上看,又有哪部推理小说可以完全避免这种问题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日本网友们对此的看法吧!
近日,日本推理小说作家秋保水菓在2018年出版的出道之作《コンビニなしでは生きられない》(《没有便利店就不能活》)再度成为话题中心。这本书在日本亚马逊网站上被发现了一段流传已久的负评——它理性却尖锐地切中要害,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读得挺开心的,可是人物实在太空洞了。
感觉作者是先设计好了谜题,才有了故事,书中的人物只是为了服务那个谜题而存在罢了。明明这些角色为了某件事情准备了数年,可他们的行为却显得毫无感情,这真是太奇怪了。我认为,作者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去刻画人物,对人的情感多些关注,甚至——交几个朋友或女朋友也许会有所帮助。”
这段评价毫不掩饰地将矛头指向该书的“谜题优先”创作手法,并迅速在推理小说圈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网友不禁反思,这样的说法是否不仅局限于《コンビニなしでは生きられない》,而是可以普遍地应用于所有推理小说?
毕竟,这一类型作品向来以搭建谜局为核心,难道推理小说中的角色真的常常只是谜题服务的道具吗?
在网络上,不同意见的碰撞也很快让这场讨论升温:
有人指出,这种批评可能会扼杀一大批推理小说作家:“感觉要是大家都这么想,推理小说作家恐怕要倒下半壁江山吧。”
也有人感叹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的确,这种评论几乎可以套用在很多作品上。”
不少网友借此表达了对推理小说的审美疲劳:“所以,我不怎么喜欢推理小说就是因为这个……总觉得整本书里只有谜题在作主角。”甚至有读者点名包括知名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声称“他的书也常常让我觉得‘角色不过如此’。”
这样的观点固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也并非没有反驳者。有推理迷直言:“正统推理小说本来就是为了解谜而存在的,如果不专注于谜题的创新,那还算什么推理小说呢?”
此外,一些网友认为问题在于类型的定位:“推理小说本来就存在着分类上的差异,有些作品的重点在于谜题的新颖,而有些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如果你真正喜欢人物刻画丰富的作品,那也许就不需要推理元素来推动情节了。”
与此同时,还有人提到,一些推理小说甚至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也有不少推理小说,谜题随便得让人想翻白眼,但刻画人物感情却相当用心。”
这种言论激起了更多的共鸣,有网友直白地表示:“看推理小说的时候,我经常觉得那些角色行为有些奇怪、不自然,但谜题爱好者可能只在意谜局的层层剥离,而忽视了角色逻辑。”
然而争论到最后,许多人也逐渐意识到,推理小说对谜题的依赖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人物塑造。实际上,一些公认的名作不仅擅长搭建复杂的谜题,其人物也被刻画得鲜活而丰满。这或许是众多推理作家努力追求的平衡点。
那么,推理小说的核心究竟应该在哪里?日本网友对此见仁见智:
“或许,一个优秀的推理小说是能够两者兼顾的吧?但无论如何,太过注重人物的话,推理小说又可能蜕变成‘没有谜题的普通文学’。”
“不过话说回来,有没有哪部推理小说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呢?只要能做到无论是谜题爱好者还是注重人物情感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乐趣,也许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归根结底,推理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这其中的张力。谜题的设置是它的灵魂,而角色的动作和感情则是它的血肉。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