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种用于祭祀神明的传统糕点,名为「镜饼」 。外观上,镜饼由一大一小两片圆形年糕堆叠而成,顶部点缀一颗柑橘,形状简单却充满仪式感。这一糕点通常会被摆放在神坛上,陪伴整个新年假期,直到 1 月 11 日才会被拿来食用。
过去,镜饼是每家每户自己亲手捣制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大多没有太多闲暇或条件亲自捣年糕,因此,镜饼制作在很大程度上被机械化取代。
而堆叠的圆形外观,如今也更多成了塑胶容器的装饰设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镜饼的秘密吧!
日本刚刚迎来了新年的假期,然而,其浓厚的节日氛围却仍在延续。「镜饼」 是日本新年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征品,通常被摆放在家中的神坛、玄关等显眼之处,用于供奉神明。
这种传统的年糕,象征着圆满和吉祥。许多人还认为,只有吃过镜饼,新年才算真正圆满结束。一般来说,每年新年期间的镜饼,会摆放到 1 月 11 日,才会被取下食用以示新年的闭幕仪式。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手工制作镜饼正逐步被机器生产所取代。近期,日本电视台的晨间节目《ZIP!》就专门制作了一则有关镜饼生产的报道,详细探访了大规模生产镜饼的老字号工厂——「越后制菓」 。
当记者踏入工厂时,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大量的机械臂正高效地运转着,模拟着传统手工捣年糕的动作。
工厂所使用的糯米重量达到了惊人的 7 吨,每一批糯米都需要被捣打超过 100 次,才能达到传统中的理想黏度与质地。
特别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机器还会通过翻滚等动作,仿真再现手工捣制的环节。
捣制好的年糕并不会直接被塑造成传统的一大一小圆盘形状,而是被送入压制机,压成扁平的四角形片状。
这种转变令人颇感意外,但其背后原因却显而易见——现代的镜饼外观,其实是借助塑胶容器完成的装饰设计,而非成型的糕点外观本身。
镜饼的圆盘外形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空壳装饰罢了!当打开镜饼容器的底部时,圆形的假象随即消失——从中掉出来的是几块切割整齐的四方形年糕。
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制作难度,也便于包装和保存。装满年糕的容器经过手工封装,再加上顶部的柑橘装饰和包装封膜,就成了我们熟悉的镜饼模样。
尽管年糕的制作从捣制到压片均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然而,装填年糕和封装的过程却依然保留了手工的传统。
工厂的工作人员会一块一块地亲手将大量年糕塞进塑胶容器。加封完成后,就是市场上充满年味的镜饼商品了。
回顾镜饼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微妙平衡。从家庭手工捣制到工业机械化生产,镜饼不仅保存了其作为日本新年象征物的文化价值,也在形式上顺应了现代社会的高效与实用需求。
至于那些塑胶容器,很多人不禁想问:「是不是可以保留明年、甚至后年继续使用呢?」
也许,这正是现代镜饼在节能环保方面附加的特殊意义吧!
通过这些工厂和机械化揭秘,不仅让人们更了解镜饼的制作过程,也显现了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运用。无论是传统的手工,还是工业的变革,镜饼作为新年的象征,在日本人的节日习俗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