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田绫乃创作、以高中管乐社为主题的日本小说系列《吹响吧!上低音号》 ,自从被京都动画公司改编为多部电视动画和电影后,深受动画迷们的喜爱。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国高中生的青春奋斗,也让观众窥见了日本国高中管乐文化的独特风采。
然而,近来许多日本音乐家纷纷议论,为何日本国高中的管乐文化如此发达,却鲜少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对此,日本资深作家松浦晋也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他表示,光从《吹响吧!上低音号》 中描绘的内容便可窥见问题根源——日本学生一味追求比赛获奖,却忽略了音乐本身的乐趣。
以下我们就来看看松浦晋也及其他音乐人对此话题的见解。
松浦晋也指出:“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全日本的管乐人口多达500万人!但即便如此,为何日本的管乐水准依然难以跻身世界舞台?(当然,也有一些特例。)归根结底,日本音乐专业教育水平落后于他国,加之听众群体本身对所谓古典音乐的兴趣稀缺,都是主要原因。”
有相关数据显示,尽管日本的国高中管乐水平高超到足以让外界感到吃惊,但这种“高超”的背后却隐含不小的代价。
松浦晋也引用了一位德国友人的观点:“如果是真正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是不可能在国高中阶段就达到如此‘高不可攀’的水平的。”
也就是说,日本学生的优秀并非源于对音乐的纯粹热情,而是来自高压训练和竞争驱使,这种方式的代价让许多外国人感到惊讶与唏嘘。
日本指挥家与作曲家程冢繁树则在社交媒体上多次表达了他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他认为,日本在教授音乐时,仅注重技巧的练习或比赛的技巧,却忽视了从小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质的热爱。
这直接导致学生们如流水线一般被“量产”出来,技术固然不俗,却对音乐缺乏真正的热情。而且,如果这些技术水平本身还不及其他国家,那么日本管乐团难以迈向世界舞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见解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热潮,尤其是那些曾经参与过管乐社或接受音乐训练的网友们。他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包括在强度极高的训练中牺牲青春、长期练习至身心疲惫的时光。
据相关报道显示,甚至有高中生因无法承受每月多达192小时的高压练习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悲剧让日本社会开始反思,是否该为管乐社的训练设立合理的限制,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松浦晋也更指出,《吹响吧!上低音号》 的成功其实正反映出这些问题。
他在评论中表示:“看这部作品时,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些‘金赏’、‘全国大赛’的目标,其实与音乐的本质毫无关联。虽然他们的演奏整齐划一、震撼人心,但却完全缺乏音乐该有的灵魂。看到这些学生倾尽整个青春去追求这样一种空洞的音乐成就,实在令人寒心。”
日本资深记者、作家松浦晋也
松浦晋也认为《吹响吧!上低音号》剧中人物们只为了夺金,却没有享受音乐
不过,他也强调自己的批评并非针对《吹响吧!上低音号》 这部作品:“恰恰相反,正因为这部作品描写得极为细腻,观众与读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日本管乐生态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他进一步补充说:“‘音乐’,从字面意义上看,不就是‘享受声音’的意思吗?
然而,如果为了追求比赛目标而忽视了享受音乐的乐趣,那么这种努力究竟还有多少意义?”
尽管松浦的观点赢得了许多认同,但也有部分《吹响吧!上低音号》的粉丝提出了反对。有人认为,在高压训练中,他们反而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一位网友向松浦表示,“虽然训练时压力确实大得喘不过气,但那段时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这让我感到非常快乐,相较于原本随心所欲‘开心享受’音乐的日子,我更喜欢那段拼命追求‘金赏’的时光。”
对此,松浦晋也回应道:“你提到的可能性,我并不否认。不过,我会想,等到真正意识到人生方向之后,再去参与这些高压训练也不迟吧? 据说,大多数学过管乐的学生,毕业后再也没有碰过乐器。这本该是一件可以享受一辈子的事情啊,却为何变成了一种短暂的青春仪式?”
正如松浦晋也所言,日本高中生在青春年华便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于管乐比赛,确实达到了令人艳羡的高度。
但当这种基于竞赛和结果的追求过度取代了音乐本身的欣赏与共鸣时,音乐的意义是否被扭曲了?也许,这正是松浦晋也和许多音乐人对日本管乐文化持保留态度的原因所在。
各位曾参与过管乐社的朋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这样的讨论是否引发了你对音乐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呢?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