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现代人与信件渐行渐远,偶尔要动笔却可能让人手足无措:地址怎么书写?邮票需要多少金额?应使用何种敬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经常让人犯难。近期,一则关于日本信件礼仪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一位日本网友因为父母提醒,改正了信封上的细节,避免了被认为“没有家教”的尴尬场面。这件事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好奇,这些信件礼仪究竟都从何而来?让我们深入了解日本信件回函的写法吧!

“我真的特别害怕这种小事会被看出有没有家教。要不是父母提醒,我完全记不得要改了。”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一位昵称为「かしみ浪」的日本网友,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书写信件回函时的“小插曲”。他的父母及时提醒,让他在信封接收方名字后的「行」字上划了一条线,并改为“御中” 。这一被看作回函信件关键礼仪的做法,让他的推文一夜间收获了超过十万点赞!

从他分享的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原本印有的「行」 被划掉后,写上了更为正式和尊敬的「御中」 。这是一项日本人与公司、团体等正式机构通信时所普遍使用的礼节。然而,随着通信方式的变化以及书信的逐渐减少,这种礼仪已经鲜为人知。因此,许多评论都表示,自己完全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甚至有人坦言从未学习过这类礼节。

「御中」用于公司及团体的信件敬称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在日本信件礼仪中,当寄件人给企业、机关或团体发送信件时,为了表达尊敬,一般会在收件方名称后加上「御中」。例如,信封上通常写作:“××公司御中” 。

然而,如果信件是学校等机构寄给个人,例如发送给新生的一封回函,写信人此时不能为自己使用尊敬的用语「御中」,而是会使用中性甚至稍显谦卑的词汇,如「行」或「宛」 ,以避免显得过于自负。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在这种情况下,回函信的收件人地址与名称往往已事先打印在信封上。然而,当学生在填写内容并准备将信封寄回学校时,就需要将原本印好的「行」或「宛」划掉,并改写成更为正式的「御中」 ,以表对学校的尊敬。同样地,如果收信方为个人而非团体,就需要将「行」 改为「样」 ,以符合书信礼节。

填写回函时的注意事项

当收到回函后填写并寄出,不论是主体团体还是个人的敬称,均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例如:

如果收件人是团队单位,必须将「行」 改为「御中」 ;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如收件人是个人,则应改为「样」 。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这种细节上的调整虽然看似繁琐,却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尊重对方”的礼仪,无论书信是否简洁,都必须符合规范。

此外,像婚礼邀请函或同学会邀约的回函,书写的规则就会更复杂。例如,在回复是否出席婚礼的回函信中,不仅需要将「行」改为「样」 ,还要将信件中印有的「御」 字全部划去,尽显谦逊态度。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不少日本网友在讨论这类信件回函礼节时表示,这种书写方式好像是一场“文化考验”。有些人认为学校应该教授此类基本的社会礼仪,而不应完全留给家庭教育。

例如,部分网友表示自己的学校确实教授了信件书写和回函礼仪,甚至包含婚礼等场景的回执写法;也有网友坦言,尽管学过了,但由于使用频率极低,最终依旧淡忘。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年轻人对这些繁琐的文化礼节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这种形式化的细节已不合时宜,显得“太麻烦”甚至“无聊透顶”。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在讨论中,有人提到遇到过某些回函信封本身就已经印好了「御中」,既省去了动手修改的麻烦,也让他们颇感意外。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缺少了应有的灵活性。

例如,某知名高等学府所使用的回函信封就直接印上了「御中」,省去了许多回函者“划掉再改”的麻烦,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部分人对“仪式感缺失”的感慨。

日本网友议论“信件回函礼仪”,多亏父母提醒要把「行」划掉!差点就被认为没有家教了!

虽然书信正在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替代,但日本社会对许多细节上的繁文缛节仍有坚持。这些传统礼仪不仅是文化的一环,也被看作一种“教养”的体现。通过书信,无论是对团体还是个人,用语上的考究被视为对双方关系和尊重态度的重要表达。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交流方式的改变,这些礼仪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在效率优先的现代社会中,这些繁琐的步骤确实是一次次耐心的挑战……但,是否能做到这些,可能也隐隐决定了你教养的“分量”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