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特上近期有一篇题为「实习医生不去星巴克的理由」 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并不是因为这位实习医生不喜欢咖啡,或者囊中羞涩买不起,而是缘于一个饱含深意的坚持。他的真实想法却更加耐人寻味:尽管内心非常渴望能够去星巴克点一杯咖啡,借此暂时缓解实习期间的疲惫和煎熬,他却选择说服自己避开这个习惯。
因为他认为,正是由于实习生涯充满艰辛,才更需要警惕让星巴克成为与痛苦记忆绑定的触发点。一旦星巴克的招牌架上这段经历的阴影,他担心以后每次看到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些煎熬的时光。星巴克,竟会成为他口中的“诅咒” !
这位医生的逻辑从自身的亲身经历中衍生而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读大学时,医院附设了一间星巴克。周围的人都兴致勃勃去买咖啡,而我却始终坚持不踏进去一步。因为我认为,这样的习惯很可能会让我今后麻烦不断。恶劣的实习环境已经够让人崩溃了,要是加入‘星巴克’这样的休息情节,未来看到这个品牌的logo,很可能会立刻联想到勤务电话和那些不眠夜的负面回忆啊!”
他还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相似经历——某个“魔鬼补习班”。他说:“当我还小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极为严格的补习班。那里的自动贩售机卖一种水果欧蕾,我非常喜欢,每天晚上都会买。但上了高中后,每次看到这种饮料,就忍不住联想到当时那种紧张压抑的气氛,甚至不自觉感到抗拒。”
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医院开了星巴克后,他立刻意识到自己需要对这种潜在“诅咒”保持警惕。他还幽默地说道:“水果欧蕾的出现本来并不常见,所以影响范围有限,但星巴克可不一样!它遍布世界各地,要是它成了痛苦回忆的象征,那就真的无处可逃了。”
这位昵称为「フランケン」 的推特用户,目前是一位从事医疗器材行业的医生。他在分享自己拒绝在实习期间光顾星巴克的独特理由后,迅速引起了强烈共鸣。许多用户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并提到他们也受到类似的“习惯诅咒”。
根据这位医生的观点,在高压环境下养成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会把带有情绪的回忆同特定的事物绑定,而这些习惯会成为一种“记忆触发机制”,在未来的生活中不经意地唤起痛苦的回忆。比如他自己每次看到水果欧蕾,脑海都会自动浮现起补习班的画面。这种困扰虽然听起来不起眼,却也可能对人造成持久的影响。
网友们纷纷在评论中分享了他们被“习惯诅咒”困扰的切身经历,发现这种现象都很普遍,而音乐成为了其中最多的“受害者”。
一位网友提到:“在糟糕的环境中听到的一些音乐,现在听到还会让我瞬间想起那些灰暗日子。”
另一位网友则补充说:“没错,我对过去糟糕时光常听的歌简直痛不欲生。”
还有人举例说明,一首背景音乐可能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无意间就变成了童年阴影或者工作压力的代名词。
例如,一名网友写到:“每次听宇多田光的《traveling》,都会联想到过去工作时那些接深夜电话的紧急情况,那种疲惫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虽然还没到讨厌这首歌的地步,但确实会让我条件反射般回忆起当时的焦虑。”
另一位网友分享说,曾经在血汗公司工作的经历让他对某个车站的进站音乐彻底感到厌恶:“由于车站播放的是《哆啦A梦之歌》,现在我每次听到都会不由自主地反胃。”
其他分享中也不乏类似例子,比如某人提到:“我每天早上上班前都会看《早安日本》的天气预报,但当时这份工作的压力让我之后再也不愿意听到这节目的音乐了。虽然节目本身没有问题,但那种早晨的低沉情绪却总是伴随着它而来。如今,我干脆每天早上随便选一个频道,彻底告别过去的糟糕记忆。”
这样看来,恶劣环境中与特定事物的接触,确实可能创造出难以摆脱的记忆链接——从饮料到音乐,从动画片到新闻,每个人似乎都有那么几样事物,不经意间成为了痛苦生活的烙印。
就像医生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星巴克,如果将其视为压力的象征,那么即便离开了医院,走到天涯海角,标志性的绿色logo依然会如影随形地勾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
看来,改变习惯和环境的影响,真的是不可小觑的。原来,一些超市员工在辞职后听到超市主题曲感到恶心的情形,背后竟然也有着类似的心理逻辑啊……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