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网络语境中,经常可以看到「蓝色窗帘」这个梗,用来调侃语文课本或考试过度解读文章的现象。作者可能只是随手写下某句话,但在解析时被赋予了深意,仿佛隐藏着千回百转的寓意。最近日本作家岸田奈美便真实地经历了类似的戏剧性情节。
她的一篇散文被用作某名校入学考试的题目,这让她既兴奋又好奇,甚至跃跃欲试地去尝试解题,却意外地发现——她自己完全答不出来。
原作者不懂原作者的尴尬场面,瞬间引发了热议。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有趣的一幕以及岸田奈美的细腻回应。
「有位家长联系我,说孩子参加国中考试时遇到了我的散文,竟然出现在超级名校(东京偏差值第一)的入学考试中!之前是京都大学,今年又是筑驹!我高兴坏了!太好奇题目到底怎么出的!也祝福所有考生加油!非常感谢你们愿意阅读我的作品!」
——岸田奈美的这番话在第一时间透露出满满的兴奋与感动。
就这样,岸田奈美得知自己的散文被「筑波大学附属驹场中学校及高等学校」列入入学考试的题目。
这是一所被誉为东京顶级名校的完全中学,能进到这里的学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震惊与兴奋的她立刻行动起来,找来了考试题目并亲自上阵一试。但结果,却让她大跌眼镜——
「我根本做不出来! 」
这是她的原话,结果令人哭笑不得。
「我重新拿着考题,连同自己的散文细细读了一遍,企图理解题意。然而,我居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这次原作者惨败,我明明是作者,居然搞不懂自己文章的深意是什么……」
她的这些感触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后,迅速在日本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人质疑,这是不是意味出题老师的解读脱离了文章实际内容,如果连作者都没法回答,那题组或许应该被直接判为全员送分。
面对外界关注和热议,岸田奈美不仅没有回避,反而用一段深入浅出的态度诠释了她的见解:
「有人问我:『既然出题者给出的答案跟原作者意图不同,那谁的解读才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真的很有意思。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譬如这次考题里的【问题1】,其实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就在那样情况下写出来的。」
她提到,自己的散文,尤其是那篇考题摘选部分,只是轻松随性地用文字表达了「舒服」和「有趣」,并未深思更复杂的意图。
「即使这样,当我把题目给我的责任编辑解时,他却能毫不费力地全部答对。我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编辑的工作就是要捕捉字里行间可能藏着的意图和效果。』」
责任编辑的回答让岸田更深入地理解了出题者的角度,她开始意识到,编辑工作不只是在修改文字表述,还会细究文章无意间传递的隐喻,并将不够明确的部分删改或补充,目的是确保文章主旨能够更清晰传达给每位读者。
基于这样的体会,她进一步阐释道:
「或许,这次入学考试试卷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剖析作者的意图,而是希望考生能从某种编辑视角审视文章。说到底,文章一旦公开发表,就不再单纯属于作者个人了。它变成了作者意图与读者体验交织的作品。每位读者都有可能赋予它不一样的解读。」
岸田的最后总结,可谓充满诚意与智慧:
「我十分感谢能够挑选我的散文作为考试内容的出题者,也感谢那些敏锐地发现我无意识中表达了什么的编辑,以及认真解答问题的考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会变成一个开放的世界,与不同的人建立联系,谢谢每一位曾参与我作品的读者。」
这一番话着实让人深思。文章究竟属不属于作者?还是说读者才是真正塑造其意义的人?不同的理解方式看似存在分歧,但其实正是文学作品充满生命力的表现。
这场围绕「原作者解不出自己的文章」展开的讨论,引发了网友对语文考试本质的思考。有人开玩笑说,这或许就是「蓝色窗帘」的经典案例,但也有不少人对岸田奈美的豁然心态表示佩服。
每一段文字,可能都藏着作者未曾察觉的深邃,而文学的复杂性也因此更加有趣。
你认为她的解释能让人信服吗?你又怎么看待语文考试对文章「过度解读」的现象呢?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