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电脑中,常见到一种被称为“打孔带”的长条纸带,它通过无数圆孔的排列来记录和传递信息。而最近日本的网友们讨论起一些经典的动画作品,其中的科学家角色似乎拥有“超能力”,可以直接通过目视纸带上的孔洞了解其承载的信息。
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在现实中,真的有人仅凭肉眼就能解读纸带上的内容吗?
有网友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的动画里经常出现能读懂打孔带的科学家,在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吗?”
这个话题很快引发了一波热烈的反响,大家纷纷就此展开了讨论。
“打孔带”是一种早期计算机常用的记录和通信媒介,通过在纸带上按特定规则打孔来存储数据。
然而,在老一辈经典动画和特摄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科学家收到一个打孔带,稍微瞟上一眼,就可以立刻明白纸带上的信息内容。
实际上,现实中的打孔带的确存在,例如以下几张与打孔带相关的图片所展示的这些真实场景。
虽然这些作品中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但许多人认为,它纯粹是一种戏剧化的表演手法。现代多位网友一致认为,即便那些擅长使用打孔带的专业人士,也不可能通过单纯观察孔洞的排列直接理解完整的内容。
部分网友甚至提到了《七龙珠Z》剧场版《ドラゴンボールZ 燃えつきろ!!热战・烈战・超激战》中那名章鱼科学家的可爱形象,吐槽这种情节设计虽然经典,却脱离现实逻辑。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站出来表示,实际上,如果对特定编码足够熟悉,一些简单的打孔带信息是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进行解读的。
例如,有网友回忆说:“我有个朋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真的可以直接读懂打孔带……但是他早已退休了。(苦笑) ”
另一位分享道:“早年我也能阅读打孔带,因为只有简单的五位元编码。当时将编码表背得很熟练,还常用胶水和剪刀拼接纸带,甚至能手工打孔! ”
据了解,早期使用的八位元 ASCII 编码和其他编码形式(如 EBCDIC)可以通过具备一定经验的训练来实现快速识别。
一位老工程师表达了他的怀念之情:“那时我能够熟练读懂用 FANUC 打孔机制作出的打孔带,就像记熟了摩斯密码一样。 ”
不仅如此,有人提到更为久远的历史拓展了这一话题:“二战期间,盟军曾广泛使用打孔带作为通讯工具。当时的电传打字员中,许多人能够熟练地通过肉眼读取纸带内容。这些女性操作员由于战争时期人手短缺,在后勤支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在老一辈工程师的口中,这种技能听起来仿佛超能力,实际上依赖于大量的专业训练和对编码格式的深刻理解。 如今,这项能力基本销声匿迹,但它是人类信息工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还有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家庭故事,令人倍感钦佩:“我的妈妈曾经用 COBOL 语言进行程序设计,那个年代的电脑输出就是依靠这种纸带。她甚至能通过触摸纸带了解上面的内容,不需要用眼睛看! ”
这样的高超技能,令人不得不赞叹过去从业者的水平之高。
或许在现代社会,打孔带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它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如今打孔带的设计、应用甚至解读,都成为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的重要窗口。而那些在屏幕中看似夸张的画面,不仅折射出当时的创意,也悄然记录了那个时代技术的缩影与工程师们的智慧。
(@д@)不得不说,想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前提是对编码和纸带规则的充分了解,再加上大量的训练和实践。对于早期的电脑工程师以及那些打孔带解读专家们,不得不心生敬佩!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