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对一部作品理解最深的是创作它的作者,还是深爱其作品的忠实粉丝呢?
前段时间,日本轻小说作家浅井ラボ(浅井LABO)就对于这一议题发表评论,感叹那些反复阅读作品、甚至背诵每一句台词、仿佛比作者还了解作品的极端粉丝,其实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这番言论立刻掀起了热议,也引来不少同行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然而,部分日本网友则抱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把这种现象比作国文考试,调侃道:“很多时候,作者可能压根没想那么复杂,可偏偏读者就喜欢凭空揣测或者牵强附会。”
浅井ラボ在推特中写道:“在很多学术领域,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人:嘴上谦虚地说‘我可能不太懂’,但实际上他就是原作者。然而,在创作领域中,却常出现这样一些人:‘读某部作品读了数百次,书翻烂了就买新的,甚至全部背了下来’,这类读者比作者还了解作品,简直让人头疼。”
这一句话迅速引发了众多讨论,尤其是在作家圈内。
作为《罪人与龙共舞》的作者,浅井ラボ笔下的这部代表作已经连续出版了20多卷。
也许正因为连载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才为那些热爱作品的“专家型”读者提供了深刻钻研的机会,以至于他们对剧情和细节的理解,仿佛超过了创作者本身。
他的话题激起了同行作家的共鸣。
例如,《NO GAME NO LIFE 游戏人生》的作者榎宫祐就幽默地回应道:“‘某某角色的第一人称自始至终未曾改变,但第○集第○○页忽然改变了,这是作者用来表达情绪爆发的绝妙手法!’而我的反应是:‘谢谢夸奖!(但内心想,其实那只是我写错了)’。”
类似的情况,翻译家兼模型作家秋友克也也深有体会。
他说:“创作者往往忙于下一部作品的构思,很容易忘记自己之前写过的内容,而读者只需专注阅读,自然会记得某些细节。”
另一位轻小说作家神野奥那(作品:《玩伴猫耳娘!》)更是坦言,他在创作中期因家庭原因分身乏术,以至于无法完整整理角色关系表,只能参考粉丝编写的维基百科页面,来记住自己创造的角色设定。
有趣的是,这种“粉丝了解程度超过创作者”的现象并非作家们的无稽之谈。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说他早年间因为过于热爱《银河英雄传说》,反复阅读原作、追动画,以至于动画中几乎所有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他感慨道:“动画版的台词与原作一模一样,所以我背诵起来毫不费力。不过,那是过去的事,现在早已忘得差不多了。”
这个现象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让不少人联想到学术考试,尤其是国文考试。他们调侃道,当国文试卷里出现关于某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时,恐怕连文章作者自己也未必能答对题目。
一位网友戏谑地评论道:“感觉文学作品都是这样……明明作者压根没想那么多,读者却喜欢自以为是地脑补。”
还有人补充道:“这就像是某个国文考试,如果让文章的作者自己去写试题答案,猜测出命题老师的意图,搞不好他分数还没学生高。”
事实上,这样的讨论折射出了创作与阅读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部作品问世后,它的意义和内涵往往不再完全由创作者控制,粉丝们的深度阅读与解读,甚至可能赋予作品全新的意义——只不过,这种二次诠释有时候也会让作者感到意外甚至无奈。
那么,你是否也有过比原作者似乎还懂某部作品的感觉呢?是对某位角色深入思考后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内涵,抑或是反复欣赏某一段剧情,挖掘出了从未察觉的细节?
或许,正如浅井ラボ所提到的,这种现象既是一种读者对作品的热爱表现,也的确有时会让创作者啼笑皆非。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