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保」这个词仿佛成了绿色承诺的代名词。任何商品只要挂上「环保」的标签,似乎立刻就能俘获消费者的信任。然而,你是否曾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所谓的环保产品,真的都对环境有益吗?事实上,这可能只是制造商一厢情愿的宣传。
前段时间,日本 NHK 电视台制作了一部专题报道,对购物袋、纸吸管等热门环保商品是否能真正减少环境压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对 星巴克 Re&Go 环保杯 的碳排放追踪测试。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即便一个环保杯重复使用了 100 次,它每次的平均碳排放量依然高于一次性的免洗杯。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一引发日本网友热议的实验吧。
NHK 的专题报道聚焦环保领域
NHK 电视台的专题节目「クローズアップ现代」近日集中讨论了一些所谓环保商品的实际效果。在这期节目中,他们以较大篇幅审视了星巴克所推出的 「Re&Go」环保杯 系统。
日本星巴克推出金属材质的环保杯
在日本的星巴克,消费者可以选择使用一种叫作「Re&Go」的金属环保杯。这个环保杯是星巴克与「NISSHA」公司于 2021 年合作推出的。使用这个杯子不仅显得「绿意盎然」,还可获得一定的优惠。
点单时,顾客可以随身带走环保杯,饮料享用完后,还可以将杯子归还至星巴克店面,甚至便利商店的合作网点。接着,这些杯子会集中送往专门的清洗工厂,在清洗后再次投放至星巴克以便循环使用。
星巴克大力宣传这套环保系统,并通过官方网站大篇幅推介这款杯子。
「Re&Go」环保杯意在倡导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然而这项服务是否真的达到了环保目标呢?
为了回应消费者对环保杯实际作用的疑问,参与开发「Re&Go」杯的 NISSHA 公司在 NHK 的节目上公布了他们的独立实验数据。
结果却出人意料:即使每个环保杯被循环使用 100 次,其平均每次使用的碳排放量依然高于免洗杯。
节目中提到:「我们觉得,仅凭感觉认为环保杯有益是不够的,而是应该通过和免洗杯的实际对比,给出数据化的评估。」
这次实验通过严谨的假设,比如 环保杯循环使用 100 次 且运送货车的载货量达到 三分之二,模拟计算其平均碳排放量。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如此条件下,环保杯(右)的碳排放量仍高于免洗杯(左)。
困局背后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
环节一:清洗过程的碳排放
清洗回收的环保杯需要耗费大量能源,无论是清洁剂的使用还是洗涤设备的运作,这些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碳排放。
环节二:生产与报废处理
制造环保杯 的过程本身就比免洗杯复杂,工艺更耗能。此外,环保杯损坏后处理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碳排放量。
环节三:运输流程的隐形碳足迹
回收来的环保杯需要定期运往清洗工厂,再送回各个销售点。而配备循环运输系统的物流网络会因多次反复运输进一步抬高碳排放。
实验结果意外曝光后,日本网友议论纷纷,不少人甚至质疑道:「那么,这么折腾下去,还不如继续用免洗杯吧!」
面对实验结果的争议,NISSHA 公司并未将之视为对「Re&Go」环保杯的否定。
相反,他们选择对外公开数据,希望让大众理解:环保的意义并不会短期显现,而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带来改变的努力。
某位 NISSHA 公司的负责人在节目中坦言,「得出这种结果令我们非常震撼。我们原本没有料到,就算使用了 100 次 Re&Go 环保杯,它的碳排放量依然难以优于免洗杯。」
然而,他们相信,这并不意味着环保杯系统是失败的,相反,这些数据的披露能帮助消费者更科学地理解环保杯的实际效果,并知晓只有通过更频繁且更长时间的使用,环保杯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有专家解释,在实际应用中,这套系统的碳排放看似较高,但从长远角度看,它所倡导的「资源循环」理念会逐渐渗透到消费者行为习惯中,同时也能推动清洗和物流过程中更低碳技术的研发。
这场“碳足迹之辩”让我们反思:究竟应该如何更好推进真正的绿色生活?
近年来,我们习惯于从标签、宣传中辨别何为环保,却往往忽略了背后的实际影响。品牌、产品的环保意义不应仅限于外在包装,而应以可检验的数据为支撑。选择绿色生活,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长跑,而非速决战。
不知近期你是否也因环保因素选择了某些商品或服务?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做到「零碳生活」,但每一次更科学、理性的选择,都能让未来的地球更美好!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