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与大家分享一个相当有趣且贴近日常的小发现。你是否也曾在看电视时注意到,受访的教授们背后常常会摆满一整面大型书柜,上面整齐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籍?这种画面通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些教授博学多闻、学识渊博且专业能力过硬。
但问题来了:「教授背后书柜里的书,真的全都看过吗?」
最近日本某档节目就抓住了这个令人好奇的问题,直接向几位大学教授发起了提问。节目中给出的答案,我个人觉得非常值得玩味。
如果你也和从前的我一样,对这个问题抱有一丝好奇,那今天的分享想必会对你颇有帮助。
节目组邀请了几位经常上电视接受访问的大学教授,并在他们的书架前录制。在提问之前,镜头扫过背景书柜,那一排排挨得满满当当的书籍确实让人感到震撼。
首先接受采访的是京都先端科学大学特任教授丸田老师,据悉,这位教授已经有超过 50 次上电视的经验,他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节目组开门见山地向丸田教授提问:「您身后的书柜里大约有多少本书?」
教授虽然不清楚具体的数字,但粗略估算,大概在 2000 到 3000 册之间。
那么紧接着的正题来了,「既然书的数量那么多,那么您究竟是否全都看过呢?」
面对这个提问,教授坦然地回答:「当然全都看过了。」
不过话锋一转,他补充说道:「但,实际上写论文的时候,书籍更多是作为工具使用,我往往只是翻阅需要的某几页,或者引用书中的一两行内容罢了。」
换句话说,他虽翻阅过这些书,但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悉心阅读」。
教授幽默地总结道:「如果按实际深入阅读的比例来计算,或许这些书加起来甚至不到一本的量。」
这样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也确实是一种诚实、风趣的表达。
随后,节目组又采访了大正大学的白土教授,这位教授常年的采访经验甚至比前者更丰富,已有 60 多次登上电视。对于同样的问题,白土教授的回答稍微不一样。
他说道:「这些书大约读了 8 成左右,未看的基本是那些推销类的书籍,或者是同事、同行们写书之后送给我的那类。」
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或使用需求,没看的书更多是因交情而非研究需求而被添加进书架的。
白土教授在回答中提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看来,书柜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视觉标签」。
他说:「当教授接受采访时,站在一面书墙前往往给人一种不言而喻的印象——这个人是专业从事学术和研究工作的。」
这种无形中营造出的权威感和研究氛围,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以至于教授们也乐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特点。
节目中关于两个教授的采访让人莞尔一笑之余,也带来了一些思考。或许很多人会以为,书柜中堆积如山的书籍全都被细读过才显得「合理」,但事实是,书柜上的书并非每一本都被彻底阅读,更多时候,它们扮演了「工具」或装饰的角色。
这样一来,教授用专业形象诠释学术实力,其实并不完全依赖书籍数量,而是书籍如何为其研究提供支持,以及如何体现一种学术氛围。
对于屏幕前的学生朋友来说,如果你对自己的教授心存好奇,却觉得直接去问类似的问题有些冒失或不礼貌,那么这段来自日本节目的内容或许可以间接解答你的疑问。
大致可以总结为,教授书柜上的书并不一定每一本都被详细阅读过,有些甚至只是买来摆着,满足收藏或装饰需求。而更多的书则是作为科研写作中的参考素材,被用到特定章节或段落。
总而言之,教授们并不掩饰这一点,反而坦率地指出,书籍的收藏与使用讲究的并不是读量,而是精确性与需求性。即便是高深学术领域的专家,他们也无法面面俱到地处理书柜里所有的内容。
当然,这种场景在某种意义上,也间接传递出一种信息:拥有大量书籍的人未必全都看完,但书本背后的氛围、知识库以及专业性依然相当值得尊重和学习。
对于我们来说,这或许能提醒自己,学习不一定在于博而全,而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向。
通过这段采访分享,希望大家能在了解教授真实生活侧面的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能有所启发。毕竟,阅读的意义并不在数量,而在于能否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才是我们真正学习的目标。
-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 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 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 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